受益网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证样本

2019-03-26 03:06   人气: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学校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北中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共同建设,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创始成员,入选“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推广基地(北京)”、“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3个校区;有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另有16个临床教学基地;有教职工5120人,专任教师157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2587人,其中研究生4504人,本、专科生7521人,留学生562人;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48个。[1-2]博士点

一级学科3个,囊括二级学科42 个。学校类型

医药

属 性

211工程

985平台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展开

属性

211工程

985平台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收起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现任校长

徐安龙

知名校友

王国强,陈啸宏,王永炎,汪建,林洪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1]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基地

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中医药干预多器官纤维化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科学内涵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及其神经变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教委):中医内科学实验室、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实验室

北京市教委工程中心: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养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7]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医内科实验室中医药抗病毒实验室中医养生学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
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医学与中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心脉病证益气活血研究室糖尿病肾病微型症瘕研究室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室中医体质辨识研究室
针灸特色疗法评价研究室中药信息工程研究室方剂配伍效应评价研究室脑病中医证治研究室
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三级实验室
中药药理实验室神经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化学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病理实验室
中药鉴定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针灸生物学实验室
细胞分子技术实验室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中药分析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基于老年痴呆防治的中医药慢病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肝病动物模型与新药研发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西医结合肿瘤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神经变性病中医药防治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以上表格参考资料:[7]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成果

2007~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成果汇总。

来源2007年2008年2009年合计中标经费

(万元)

国家973课题25292718
国家863课题010198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40151734
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0119208598
国家“十一五”中医药行业专项14161650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22481259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1213
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0101200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项目302828862338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001900
教育部重大、培育基金项目110280
教育部重点项目120328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3491696
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课题8872383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43310500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0101300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00115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01012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课题2024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81341220
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项目01015
其它部委课题2491586
北京市攻关项目100130
北京市教委项目466161020
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25613134
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011210
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11136
自主课题中青年教师课题(-)(-)106106400
自主课题中研究生课题(-)(-)8888100
校级课题10617683365127
合作课题2855361192190
横向课题292721773304
合计25334644810472824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2年,学校馆藏纸质书刊达88万余册,并每年新增纸本文献4.8万余册,其中馆藏中医药图书近4万种,近26万册;馆藏线装书3900余种,共8000余函、3.9万余册,其中含善本及少量孤本,主要以明清两代刻本为主,许多是医学经典藏书。2005年起陆续收到教育部赠送总价300多万元的《中华再造善本》1套;馆藏期刊12万余册,其中中西医期刊9万7千余册,外文期刊2万9千册,现刊1000余种。图书馆自2000年开始陆续购买电子图书,已近41万册,其中中医药类电子图书4万余册。

学术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国际药学文摘》(ipa)、《剑桥科学文摘》(csa)、《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pd)、《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收录期刊。连续5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1]

《现代中医临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中医教育》: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

截止2017年3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596人,其中本、专科生6635人,硕士研究生3281人,博士研究生680人,研究生占37.39%,境外学生占10.02%。另有继续教育学生3042人,远程教育学生15655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29293人。[1]

北京中医药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7年3月,设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第七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机构。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专业。[1]

     学院设置
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
人文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院所

1.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临床医学院,并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和“点燃心希望”先心病治疗定点医院。

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示范基地和战略合作签约单位。

2011年8月6日,原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整合,并正式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8]

2.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筹建于1986年并于1999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托管单位,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201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式接收北京二七机车厂医院,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七院区。医院现为一院两区(即东方医院方庄院区和东方医院二七院区)。总占地面积4.6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9]

3.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划归冶金工业部。是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

2006年7月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7月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是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肿瘤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0]

4.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市中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省级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

2012年医院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医院占地163亩,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在建面积1.24万平方米,三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现编制床位1800张,临床科室32个,医技科室10个。年门诊量13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4万人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建设培育项目10个。医院设有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重庆分中心、全国针灸临床中心重庆分中心,办有《中国中医急症》杂志。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针灸学会和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均挂靠在医院。[11]

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4481人,专任教师117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2.6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0.58%,有博士生导师397名。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首都国医名师”9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5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1]

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中医药干预多器官纤维化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科学内涵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神经变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前基本实践技能教学团队、中药分析教学团队、中药制药学教学团队、中药药理学教学团队、针灸推拿教学团队[12-14]

    国家级教学团队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王新月
中药学教学团队张冰
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李宇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截止2016年3月,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1]

其中,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学科获评全国第一,中药学学科获评全国第二。[15]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6]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药学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民族医药中医五官科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
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药管理中医人文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学全科医学

博士后流动站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
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伤寒论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学

北京市精品课程
中医诊断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医内科学
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化学中医基础理论
伤寒论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儿科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经络腧穴学中医诊断学

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培训中心(中医药学)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推拿实践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16]

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交流

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与8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了14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92所大学及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同时成为了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并成为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培训中心(中医药学)。[17]并被国家汉办正式批准建设“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北京)”。

自建校之初,学校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接收外国留学生,已为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两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已历时20余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外事示范基地”,成为我国对外合作医疗的范例,得到中德两国政府的充分可定。1997年,与英国密萨德斯大学合作,首开中国大学在境外与公立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本科学历教育的的先例;2001年,与西班牙萨拉哥萨大学和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合作,分别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经瑞士耳针协会协助在苏黎世开班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5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生物学—中医学本科双学位教育;2005年,与伊朗马什哈德医科大学合作,举办针对已取得西医学博士学位人员的中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2005年,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合作举办中医针灸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等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评价

201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75位,大陆地区第45位。[18]

2013年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位列2013中国一流大学名单(研究型大学)中第42位,并在2013中国研究型大学(特色型)中位列第5位。[19]

2013年由高等教育观察(higher education review)发布的her中国高校排名2013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位列第51位,其中学科建设排名位列第12位。[20]

2014年由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亚洲大学排行榜2014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4位。[21]

北京中医药大学文化传统

校徽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

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旗

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该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标志的整体寓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22]

校训

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该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四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四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22]

校旗

校旗设计为白底红字,中央印有启功题写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字样,左上方配以彩色校标。

寓意: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圣洁医道、播撒济世丹心。

校歌

歌词

《承诺》

今天是桃李 明天是硕果

京华的殿堂升华我们的寄托

走进了学府 我们认真求索

用百家医术 积淀身上的职责

今天是烛光 明天是星座

圣贤的智慧启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会我们不做过客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歌

为百姓造福 张扬博爱的人格

向祖国承诺 向人民承诺

勤求博采永远是我们的选择

丹心传承岐黄

汗水浇灌杏林

妙手把握苍生的脉搏

今天是烛光 明天是星座

圣贤的智慧启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会我们不做过客

为百姓造福

张扬博爱的人格

向祖国承诺 向人民承诺

勤求博采永远是我们的选择

丹心传承岐黄

汗水浇灌杏林

妙手把握苍生的脉搏

向祖国承诺 向人民承诺

厚德济生永远是我们的本色

丹心传承岐黄

汗水浇灌杏林

仁术呵护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领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暂缺
校 长徐安龙
常务副 校 长谷晓红
副 书 记靳琦
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林志华
副 校 长翟双庆、王伟、陶晓华

[23-24]

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届英才

[提醒] 除特别声明外,该内容由( 高中生受益网)发布,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  我顶 
  • 点击
  • 收藏